app教程网 热点 抱着车轮去漫游 (..) 七十二个胳膊肘子弯

抱着车轮去漫游 (..) 七十二个胳膊肘子弯

21年的5月25号下午4点,在川藏线的318国道上,我们过了进藏路上的唯一一个检查站,正式踏上了神秘的高原,属于西藏自治区管辖的芒康的土地上。

从这一刻起,内心涌起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情感,以前路上让你赞叹不已的山高水远的风景完全被抛诸脑后,在这里升腾起了一种神圣、崇拜、探索的心情,他牵引着车轮极速向前。

雅江到理塘的盘山公路沿途都是蓝天、雪山,低些的草坡上是深紫色的花朵、杉树、不停掠过的牦牛群组成的高原画卷,尤其是海拔4695米剪子湾山,更是318进藏路上著名的风景区“天路十八弯”所在。

一路向上爬行,俗称“胳膊肘弯”的路盘旋向上,还没到山顶,回头后看,浓雾弥漫就把这些弯路掩盖了,向上更高处就是若隐若现的雪山顶,在路边山坡上,是那些并不鲜艳的矮矮的紫色花朵撒了漫山遍野。


穿着羽绒服站在山顶,除了巨蟒一样的游走在山林雾气之间的天路,满眼都是冰雪,高原六月的冷风吹着稀薄的雪花懒洋洋的从脸上擦过, 神秘的白塔上经幡随风彩色飞旋,这时,心中有的只有赞叹和敬畏了。

在这座山路上,遇到来看风景的骑行人非常众多,大都组团,多者二十几人,少者二三人,在第一个停车场休息时,我们遇到了几个骑行队伍在那停留修整,其中一个队伍就人数众多,他们有男有女二十几人,大都是五六十岁朝上的年纪,其中有一位据说是年纪最大的一位阿姨,六十八岁了,她看上去精神矍铄,虽然白发苍苍,竟没有看出一点疲态,和她聊了几句后,对我要求照张相的提议爽快答应,掐灭手指尖的香烟,和我站在了一起。


天路十八弯和骑行者

有惊有喜这个词在川藏路上才真正名副其实的体现,沟壑纵横着静等在前方,惊心动魄的风景也静等在前方,真真的是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险,一山更比一山美,爬过的高山上顶唯一相同的是每个山顶垭口都堆满了经幡经旗,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尼玛堆,很多藏族司机在经过时还会抛撒印着经文的彩纸,我猜大概对于敬仰山神的藏族人来说,翻越每一座高山是都是神袛的保佑,是要祈祷感谢它给予的平安吧?

对于旅行的人来说,垭口是个观景的好地方,也是个休息、放松、舒展有些麻木的腿脚的好地方,高顶处总是有极好的雪山远景,再配上多彩经幡随寒风飘扬的近景,相机快门好似都不能停,路牌上的高海拔数字也是必须入镜的,那是一个个人生轨迹的高点,也是将来可以用来炫耀的资本,只是山顶海拔都超高,寒风中时有雨或雪或雾,即使穿上羽绒服,呆的时间长点还会瑟瑟发抖,所以出了车门,不管是看风景还是照美景都是匆匆忙忙,不敢长时间车外滞留。

觉巴山虽然海拔并不太高,可2000多米的相对高差使它成了川藏线上最难爬、最费时的一座山 , 海拔5010米的东达山则是川藏南线最高的山口,出左贡之后,沿玉曲河溯流而上到邦达, 邦达兵站门前是一个岔路口,从这里顺路向北是昌都,而左转向西南则继续沿318线的行程, 走出邦达后约13公里翻越海拔4798米的业拉山口,进入了怒江峡谷的下坡道。

七十二道拐

这段路拐弯极多,称为怒江沟72道拐,天路十八弯和这比就过的太容易了,这里拐弯儿的角度被称为“发卡弯”,(不过我更习惯叫它胳膊肘子弯)从山顶向下看,盘旋而下的路真的是没有尽头,这是缠绕在高原山巅充满神秘诱惑的曲线,每一道拐都是常人不敢想象的曲折和惊险,和拉满货物的大车有无数的拐弯处错车 ,路边山上的碎石随时向下滑落,似乎按一下喇叭都会把它们惊落,坐在副驾驶的我看的心惊肉跳,腿脚发麻,更别说去动方向盘了,这样的路线,唯有勇者和自驾经验丰富的人方可征服,在这里还看到一辆让我们惊叹的车:一辆三箱卧车,后面挂着一个长它有两倍、还要高出它很多的房车拖挂,蜗牛一样缓慢爬行,好不容易才超过它,我们很替他们担心,这么小的车挂托挂,拐弯处一定小心再小心呀!我也暗自庆幸,多亏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一位开过四十多年车的老司机相伴。

除了路的惊险刺激,还有个兴奋点是这里居然有藏羚羊,看到两次,一次是在左侧陡坡上,还有一次是拐过一个急弯时有两只从左侧陡坡上秃噜下来窜到了车前,吓得老司机来了个急刹车。

都说自驾最大的吸引力,是为了看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更是为了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而川藏南线的“怒江七十二道拐”,就足以满足你对自驾的所有想象:高原上的高山盘旋向上总想追逐到山巅貌似伸手可及的蓝天白云,向下似无有穷尽的蜿蜒蛇行的拐弯儿,惊险、刺激而又景色迷人,天路七十二拐镶嵌在逶迤群山中,绚丽的云朵触手可及,如童话里的仙境,远望,像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画横亘在眼前;近看,每一道弯都近乎一道鬼门关,当30多公里的路,曲里拐弯地从山顶下降到2800米的嘎玛沟时,算是真正体验了“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感觉

终于下到谷底,从怒江桥过江,江边的山壁似乎更加松散,看上去随时会掉下一大片松散的砬子发生塌方堵路,加上又有了雨水淋漓不停,车行至愈来愈窄的峡谷,两边壁立千仞,在涛声澎湃的怒江钢架大桥上,我们下车驻足停留一会,在冷风中倾听一了个故事:20世纪70年代,十八军受命将这座便桥改建为水泥混凝土拱桥,在建桥时,有一位战士在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血肉之躯化为桥墩,永远伫立在此处,很多军车路过此处,车笛都为他而鸣响,向他致敬。

那个时候我们最想做的就是尽量平稳的开快些,钻过头顶都有岩石覆盖着的公路,尽快尽快的离开这个危险又壮美的地方。#游记##散文##自驾游#

待续

从山顶向下望


峡谷 过了怒江大桥后的公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