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教程网 热点 我家乡樊家屋场_书华36_2022年10月13日

我家乡樊家屋场_书华36_2022年10月13日

【我家乡樊家屋场】
我的樊家屋场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的江汉大平原。包括:樊沟,樊湾,东湾,龙家台。其中樊沟为中心地带,地势独特,险要。历史上多次驻军,建据点,同时又是当年荆门市东出汉江至沙洋的交通要道之一。
樊沟相对周边地势较高,特别是西面高地,对北,西,南一览无余,是天然的制高点和瞭望台。湾西面有一个大坪,很开阔,有一条不断流的小河流过,形成天然屏障,过河要涉水或在桥上通过,在西面曾巷和西南龙家台方向,各有木桥通过。
从湾的东北绕东南有一条更小的小为西港的支流,河水不大,但沟很深,在西南与小河汇流后流到后港长湖。
鱼游上水,樊沟三面环河,鱼资源丰富。在兴修水利之前,东,南,西进出樊沟都要过桥,樊沟由此得名。
湾北到东南,有一条简易公路通荆门、五里、沙洋。湾的北面、西面有战壕,方便进出,出击等。
樊沟的特点是可攻,可守,可退!南面河边有个大塘坑,是战马掩避的地方,也是对西南警戒的前哨阵地。
39年至40年,张自忠的三十三集团军守汉江,防日军西进宜昌、重庆。家乡驻军是59军的宝贝:学兵营,也叫随营学校、教导总队),张自忠兼总队长,师长黄维纲兼副总队长,直接负责的是59军参谋长张克侠。
张克侠是地下党,后为淮海战役时贾汪起义的总指挥,他在回忆录中记载在荆门曾集樊家屋场办随营学校,培养中下级军官。
我爷爷(大学肄业)回忆当时驻我家的长官是个大个,姓张,是一个营长,配有勤务兵和警卫,还有话把子(电话)和话匣子(电台)。
当时西北军装备差,电台配到团级的很少,此长官最低应为团长,不打仗配电台,说明是高级将领。
他们住我家后面的后八间,前八间为我的家人,当时戒备森严,我爷爷他们也不能随便进出后屋,到后园上厕所也要绕着走。进出我们湾的人员均要严格盘查,北面樊湾,东面东湾,南面龙家台均驻有士兵,均听驻我们湾的号音指挥。
老百姓的田大都改成了训练场,无法耕种,后来国军按两倍的收成付了银元,这批军人在樊家屋场驻了近一年的时间。
根据以上情况结合史料分析,驻我家的军官应是比团长还要高的高级军官,配有电报的至少是团长,这与当时的军参谋长少将张克侠相符。驻我们哪一带的不是战斗部队,当时战斗部队在一地驻扎绝对不会超一个月,也不会开设训练场地。只有学兵营,教导队等才会在一地驻扎很久。当时这些兵以训练,学习为主,说明他们是培养的中下级军官。这些兵素质高,驻扎近一年,基本没有违纪发生,这点也与战斗部队的兵油兵痞不同。
我家周边的荆门、沙洋、五里、后港、曾集等县城和大集市都遭到过日机轰炸,难得有我老家不显山不露水的世外桃源用于办学校培养军官,而且交通还不错。至于在我们家的长官称营长,我分析原因有二:一为打仗时期,为保密压低官衔,缩小被敌打击的目标。二为长官是学兵营营长,训练团团长之类,叫营长也正常。
在我们家东南有个地名叫店子,实际是当时战时的交易场所,战时的店子很热闹,是共产党办的军民合作社,据陶铸夫人曾志回忆,此地为当地军民物资交流点之一,卖买都在此,此地离樊家屋场很近,又相对隔离,便于交易。
后来店子什么都没了,只有瓦砾但老百姓仍叫店子,可见影响深远。
我们老家东面东湾,原是当地最大的湾,也是樊家老祖地,抗战后人们开始搬离。樊沟也是大湾,人们沿前面的大堰(饮用水)居住,现在已不到三户人家了,那一片一直是宝地,东大堰浇东面地,西大堰浇北面西面地,沟南大堰浇南面地,北,东岭上为旱田,解放后兴修水利都改成了水田。
49年春节期间,我们家旁的公路上过队伍,两路纵队走了一个上午,过去后饼子,一种当地的自制食品,春节串门拜年的点心,其包装纸丢了一路。父亲说过的国军撤退的部队,我考证应是解放军江汉军区独一师,师长是开国少将李人林。从沔阳、潜江过来参加荆门战役,当时淮海战役胜利,江汉军区决定打荆门,调动的部队均为湖北地方部队。此时的沙洋地区已无国军正规部队,只有少数地方保安部队。
又查证国军宋希濂的回忆录,当时国军无任何调兵及增援荆门的记录,荆门国军79军只有等着挨打份。荆门战役在城关歼灭七十九军两个团和一个军部,活捉中将军长方靖。
战役中大规模向荆门调动的部队为解放军,部队战前都吃饼子,这个动员力也只有共产党能办到,当时共产党已建立以沙洋为中心的荆潜县委,周边农村已解放,成为解放区。部队长途行军,没有扰民现象发生,国军是做不到的。
我们家于改革开放前后,走出了老屋,历史沧桑,如今剩下的只有乡愁,以及对家乡无尽的思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