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教程网 热点 洞庭湖畔岳阳楼 我去湖南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时,正值初夏季节 恰逢

洞庭湖畔岳阳楼 我去湖南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时,正值初夏季节 恰逢

洞庭湖畔岳阳楼

我去湖南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时,正值初夏季节。恰逢江南的梅雨季节,绵绵细雨纷纷扬扬飘洒着,道路两旁的绿荫大树,像一把把绿色大伞,保护着这座城市。撑着一把雨伞在岳阳楼景区,走走停停,观赏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题词,看着在庭院中历朝历代代岳阳楼的模型和介绍。北宋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时代,文采斐然,很多高官重臣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北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和长江水系沟通,湖南省境内最大河流湘江汇入洞庭湖,经洞庭湖流入长江。长江在夏季汛期时江水泛滥成灾,洞庭湖则起着调节长江水汛的作用。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就原指洞庭湖。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围湖造田,再加上湖底淤泥堆积,如今的洞庭湖水域面积己缩小很多。


湖南“岳阳楼”,和江西南昌“腾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建于东吴三国时期,己有一千多年历史,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因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而著称于世。在丝丝细雨中,打着伞站在景区靠近洞庭湖的边上,透过树梢在迷蒙的江南烟雨中,看见远处在雨雾中缓缓移动的大货船。洞庭湖与长江沟通,这也是一条黄金水道。那一天的雨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一句名诗“先天下者忧而忧,后天下者乐而乐”。其意思就是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由于宋朝的重文抑武。中央王朝为了避免晚唐时期各军阀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地方势力的弊端。实行北宋王朝权力高度集中制。北宋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繁荣的时代。又是一个文化空前灿烂璀璨的时代。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范中淹。这5位婉约派词人,及散文家无疑是北宋词的代表,及文化的巅峰。北宋时期的书法,与绘画。在世界艺术世上都占一席之地。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相比也毫不逊色。


北宋,也是一个悲剧时代“靖康之变”使北宋南迁江南富庶繁华之地,吏称南宋。一个王朝的历吏兴衰,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铭记住了(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北宋时期的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一席之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