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教程网 热点 品明说史看未来 文化+凸显发展观

品明说史看未来 文化+凸显发展观

来源:北京青年报

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

金丝翼善冠

专家参加论坛线上研讨

论坛设置数字互动体验区

明十三陵世界遗产logo

关注明文化论坛

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冬日的北京新添繁盛之意。昨日,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区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落下帷幕。在“焕新明文化,赋能十三陵”的主题下,专家学者、官员、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品文物、读历史、说未来。主论坛和4场分论坛,围绕“明文化价值挖掘与创新提升”“明十三陵世界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十三陵区域发展与文旅融合”以及“文化遗产与新媒体”等话题,碰撞思想、分享经验。论坛的举办和系列成果的落地,为明十三陵未来的历史文化研究、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建立了高品质的社会资源支持与合作体系。

发布“五个一”系列行动

昨日上午,主论坛在厚重的明文化宣传片《世遗宝藏 大明风华》中拉开序幕。本次论坛精彩纷呈、看点十足,论坛上发布了“五个一”系列行动,即:开展原创作品征集与展览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一批文物保护成果和计划,举办一次主题展览,成立一个智库“明文化专家智库”,签订一揽子合作协议。此外,论坛全程突出数字化概念,在传播形式上,重点与头部网络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各平台新媒体终端向社会直播论坛实况,并推出多样化、交互式的融媒体产品,着力提升观众参与论坛的便捷度和体验感。

昨天下午的四场分论坛群贤毕至,来自学界、业界的权威专家分别围绕“明文化价值挖掘与创新提升”“明十三陵世界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十三陵区域发展与文旅融合”以及“文化遗产与新媒体”四个主题,融众人之智慧,集百家之所长,说观点、谈经验、给建议。

明十三陵世界遗产logo正式发布

论坛上,明文化论坛logo和明十三陵世界遗产logo正式亮相。明文化论坛logo用“明”字篆体,以十三陵石像生之“象”变形,寓意“太平有象”。这一设计结合历史悠久的印章技巧,标志构成阴刻的形式,彰显出明文化论坛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印记的特征。

明十三陵世界遗产logo的设计不仅包含了系列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全称,还有十三陵遗产地的名称。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报审同意后,形成最终的表达形式。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标识的备案不仅表明国际组织对遗产地活动的官方认可,更代表着遵守国际规则、履行缔约国职责、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的精神。2023年,明十三陵将迎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并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活动将促进世界遗产的展示与阐释,加强世界遗产的公众教育和传播。在这一历史性时刻,明十三陵世界遗产logo的备案和发布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十三陵世界遗产走入了一个新阶段,并进一步突显出世界遗产的国际性和官方属性。

会址将打造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

昌平素有“京师之枕”“股肱重地”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脉和丰厚的文化资源。论坛特别设置了3个不同的展示区,展示昌平区的明文化资源,分别为数字互动体验区,采用“元宇宙+数字化+沉浸式”及声光电融合等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体验场景;“世遗宝藏大明风华”明十三陵历史文化陈列展示区,多方联动展示金银器、丝织品、石构件、玉件和首饰等出土文物珍品60套105件,其中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2件,有20余件文物是首次与大众见面,这些珍宝无声地讲述着明十三陵的悠久历史,更是全面呈现了“明文化”精髓,引得现场嘉宾驻足;摄影主题展示区作为历史文化陈列展的延伸展览,集中展示了三彩香炉等文物21件。

论坛结束后,会场的一层场地空间将“升级焕新”,建设集信息导览、咨询服务、投诉处理、科技体验、文化交流、文创展售、旅游集散为一体的“4+3”模式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其中4个功能区分别为游客接待区、会议活动主场馆、游客服务处及嘉宾接待室、阅读休闲区,且将引入咖啡、茶饮等连锁品牌,甄选书籍近万册,打造“书香里的游客中心”。3个展示区分别为数字互动体验区、明十三陵历史文化陈列展以及长廊橱窗展示区。未来,计划通过持续举办明文化论坛、明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加强数字文化体验,同步更新文物展览,引入品牌文艺演出,打造“永不落幕的论坛”。

在明十三陵即将迎来申遗20周年之际,本次明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实现了十三陵与市级、国家级、国际级机构互动,强化了能力建设,获取了经验智慧,创新发展了策略和理念。论坛上密集的信息发布,也向社会有效传递了明十三陵遗产保护成效,助力扩大资源和学术支持,提高社会关注度,为明十三陵未来的历史文化研究、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建立了高品质的社会资源支持、合作体系。彰显文化价值、展现文保成果、传递合作愿景、提升明十三陵文化旅游品牌……2022明文化论坛发出了时代强音,亦为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

记者观察

明文化论坛凸显三种观念

昨日,首届明文化论坛已圆满落下帷幕。昌平区三带汇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享誉海内外,本次明文化论坛将分散于各地的明文化研究力量充分汇聚,共同助力明文化的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纵观整场论坛各个环节,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在累累硕果的背后,这场文化盛宴凸显出高质量的发展观念、城市治理观念以及融合观念。

(1)

从本次明文化论坛的5个宣传口号中可以窥见,明文化论坛彰显出了高质量发展观。依托于昌平区这一明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本次论坛充分诠释了何为“世遗宝藏大明风华”:论坛会址就位于群山怀抱中的十三陵镇,一草一木无不流露着明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论坛专设的明十三陵历史文化陈列展示区内,60套105件文物珍品充分展现了明文化的精髓,无论是造型优美、装饰华丽的金爵,抑或是精美绝伦的霞帔坠,以及那夺目的金丝翼善冠,无不彰显着明代的礼乐内涵和皇家风范。而明文化论坛举办本身,正是在充分挖掘、展示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创造性的发展中令其熠熠生辉。

这种高质量发展也是十三陵本身的发展。“读懂大明,尽在十三陵”“魅力十三陵,璀璨明文化”,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三陵早已搭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追溯过往,山水融合、聚气藏风,明成祖朱棣选此作为子孙后代“万年吉壤”,明十三陵陆续营建后,监、园、卫等因守陵而建的机构应运而生,为守护皇陵而迁徙到此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延续至今。春饼宴、素食宴、林下经济、休闲旅游……十三陵镇域内各个乡村包容发展、各有特色,迈上了共同富裕之路。物质上“富口袋”,文化上更要“富脑袋”,近年来,十三陵镇尤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弘扬水库精神、编修红色家谱,村民们更发自内心怀有一股“与有荣焉”的精气神儿。十三陵的融合性发展、包容性发展,以及“与有荣焉”的红色发展,正是这片镇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侧面。

“遗产地保护利用,明文化活力新生”“擦亮十三陵金名片,打造明文化产业群”,源头活水在汩汩流动,昌平区文化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用文化促产业发展,这正是北京市“十四五”规划中提及的“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顶层设计在昌平区的生动实践。

(2)

作为本次论坛的线下“主阵地”——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经过一年的酝酿、设计、改造、提升,在明文化论坛上以全新的姿态亮相。北青报记者发现,本次明文化论坛还透露出浓厚的城市治理的观念。

游客中心建筑面积约3033平方米,原为一家玉器店经营地,其一层为原珠宝玉器售卖区,于2019年停止营业。昌平区运用城市更新思维“就地取材”,对标5A级景区相关规范要求,提级改造空间场地,打造具有标识度的游客服务集散地、体验中心、休闲功能区,将原址变身为“4+3”模式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推动明十三陵景区一体化运营、标准化服务、高品质体验,提升景区整体品质。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贴心的游客服务,还能品尝“永乐咖啡”、吃到明特色小食、徜徉在书香里。

未来,这里将持续举办明文化论坛、明文化节、大明读书会、“明粉”交流会等品牌活动,承接或合作策划品牌文艺展演、文物复刻学习研讨、明文化社团联盟交流等,做强“明粉”资源,以“明文化”品牌导入资源、吸引流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同时,将陆续推出研学、游学、元宇宙、文创、咖啡等特色产品,促进二次消费和产品深化。未来,这里将成为昌平文旅融合的展示窗口、“明文化”研究交流基地、游客服务体验的样板。

可以看到,明文化论坛会址得到了充分的更新和利用,无疑是典型的将公共空间艺术化再造的范本,亦是历史风韵在现代城市中的创造性呈现,这一场大胆的畅享,必然为北京的城市更新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3)

融合观念在本次明文化论坛中随处可见。一座城市要想发展,就必须走融合之路。明文化论坛本身做出了探索,体现出三种融合。昌平区拥有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区的天然优势,文旅融合的基底十分雄厚,本次明文化论坛专设“十三陵区域发展与文旅融合”分论坛,来自城市规划建设、旅游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建言献策。这一强烈的信号,彰显出昌平区就是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进一步碰撞,从而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数字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让这场论坛走在了科技时尚最前沿。论坛专设数字体验展区,通过“元宇宙 +数字化 + 沉浸式”及声光电融合等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体验场景,人们可以观看出土文物3D展示、体验VR明朝游街、与石像生虚拟互动。未来,这里还将持续开发数字周边产品,利用科技赋能创造更多新颖的“明文化”体验。

得天独厚的悠久历史,凝聚成昌平区独特的气质,明文化论坛彰显了昌平区古今融合之势。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品读文物、述说历史、展望将来,明文化论坛正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版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